現在常説的資產配置四步法,脱胎於耶魯捐贈基金前投資官大衞·斯文森的理念,分為:
確定投資目標和風險偏好 ;確定投資範圍;確定資產配置比例;定期檢視與再平衡。
1、確定投資目標和風險偏好
如果你是激進型的投資者,可能不會傾向將大部分資金投入低收益的資產中;而如果你是防禦型的投資者,則可能在投資了高波動、高風險的資產後難以心安。
因此,在投資前需要確認自己的投資目標和風險偏好。通常在你開户交易前,應該會填寫問卷或測試題,然後確認自己的風險等級。然而有相同風險等級的人,也不一定就會選擇完全一樣的資產配置,還需要考慮投資目標。
- 如果一筆投資主要為了佈局自己看好的行業,覺得這個行業發展勢頭不錯,或許偏好行業主題基金;
- 如果是為了育兒儲蓄、分散投資以降低風險,或許更偏好穩健平衡型的資產;
- 如果是為了養老儲蓄、閒錢理財、不想冒大的風險,或許更偏好貨基和債基等中低風險的資產……
2、確定投資範圍
如果只把資金分配到蘋果和微軟這兩個「籃子」裏,能算資產配置嗎?二者都是大型科技股,相關性很高,因此投資風險並沒有明顯分散。
資產配置往往考慮的不是在兩隻同類型、具有強關聯性的個股中,更多是指分散到不同類型、關聯性較弱的資產中。
資產配置大類通常包含以下四種,簡單來説一種資產的收益潛力越高,其風險和波動性就越大:
- 權益資產:股票及股票期權和期貨等衍生品,往往收益潛力高,波動性大;
- 固定收益:主要指債券,又可以分為國債、投資級別債、高收益債等,往往收益潛力和波動性低於股票、高於現金;
- 現金:銀行儲蓄、貨幣基金和其他現金等價物,往往安全性高、但難跑贏通脹;
- 另類資產:區別於前三種傳統投資類別,可分為大宗商品、房地產、對沖基金和藝術品等,適合擔任投資組合中的進攻角色,但也需要投資者具有相關的專業知識,往往投資要求較高。
對一些普通個人投資者來説,股票和現金儲蓄的投資已非常便捷,但一些債券和另類資產的投資門檻較高、投資也不方便,這時選擇用債券基金、REITs、大宗商品主題類的基金,更容易實現配置。畢竟基金的種類多、覆蓋範圍廣且起投門檻低。
3、確定資產配置比例
如果你已經決定股票、貨幣、大宗商品都要配置一些,或者是行業主題基金、債券型基金和貨幣型基金都要來一點,那以哪種資產為主呢?
除了考慮自身的風險偏好,也可參考股債平衡、生命週期投資法、美林時鐘和戰略戰術配置等策略。在下一節課,我們將更詳細地介紹這些策略。
4、定期檢視與再平衡
在資產配置完成後,還需要定期檢視。由於市場波動,隨着時間推移,各大資產的配置比例往往越發偏離原先設定的比例,這時整個組合的收益和風險也就變了。
再平衡是重新恢復設定的比例,讓整個組合符合你的投資目標和風險偏好。
例如,一隻成長型基金今年漲得特別多,遠遠超出你預期的比例,那麼可以考慮將部分資金轉向另外一隻價值型基金,從而重新平衡投資組合。通過再平衡,更有可能實現賣在高點、買在低點。
此外,投資經驗、生活狀況的變化也會導致投資偏好變化,定期檢視後可以考慮重新分配資產比例。